语言学人|胡壮麟:松柏之茂 初心弥坚——我的科研生涯一瞥
松柏之茂 初心弥坚
——我的科研生涯一瞥
语言学人(第17期)
胡壮麟
摘 要:胡壮麟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数十载木铎金声、滋蓝树蕙,致力于中国外语及语言学教学与研究,著述丰硕,桃李馥郁,影响广泛。2023 年是胡壮麟先生90寿辰,本文以学术自传与学术回忆的形式,回顾胡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他求真务实的治学生涯,以期对中国外语界年轻一代学者的为学之路有所启迪。
关键词:外语研究;外语教育;语言学;科研生涯;国家战略
【本文作者】
胡壮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双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国内43所高校兼职或客座教授,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文体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语言规划、符号学等研究。发表论文245篇,编著著作42部。主要著作有《语言学教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学术思想的中国渊源和回归》《理论文体学》《认知隐喻学》《胡壮麟英语教育自选集》《语言·符号·教育》等。胡壮麟教授是中国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界勤奋耕耘、建树卓越的资深前辈学者,荣获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中国外语教育终身成就奖”。
0. 引言
1. 个人兴趣爱好
我从小学五年级便在学校图书阅览室从事义务劳动,帮助老师整理书籍。中学时,我把家中给我的零用钱都用于买书了,基本不买吃的和穿的。逛书店的时候,常常坐在书店地板上看书,沉溺于书中的世界。这初步培养了我收集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我另一个爱好是传递信息。我二姐在杭州之江大学上学时,我每周给她发一份自己编的周报,把家中发生的事,横的竖的编排,向她一一汇报。高中时,我曾任校刊记者,上海解放后,我专程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静安区团委了解青年团的任务和建团工作(胡壮麟 2012:47)。进清华大学后,我也曾任外文系周刊的记者。抗美援朝开始后,我被学校任命为“抗美援朝宣传员”。
我好动笔,从14岁起便开始写诗,尝试着向报纸投稿。1948年我在上海《新夜报》上两次发表篇名“语屑”的语录体短文;1949年2月在上海《新闻报:新园林》发表散文“晨感”(同上:9-10,14,25)。
所有这些,激发了我关注身边的各种新信息,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3. 理论指导实践
4. 专家的指点
1978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选拔中青年外语教师出国进修,条件是要通过正规考试。当时许多副教授和讲师怕考不取丢面子,不敢报考。我时年45岁,鼓起勇气向西语系领导提出报考申请并获得同意。经过教育部组织的笔试和口试,最终得以录取。赵世开先生问询后,建议我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学习当时国内不太熟悉的“伦敦学派”,因为该学派创始人Firth的学生Halliday是悉尼大学语言学系的系主任。没有想到的是,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不专门开设有关伦敦学派的课程,但所开设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课程会涉及“伦敦学派”,从此我走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探索之路。
进入悉尼大学几个月后,赵世开先生来信向我组稿,让我利用在国外学习的机会,收集材料介绍新兴的“Pragmatics”(语用学)。我立即向Halliday请教,才知道该理论接近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他还推荐我阅读学校图书馆的 Journal of Pragmatics杂志。最后我写成“语用学”一文交给了赵世开先生,并作为首篇发表于1980年《国外语言学》的第3期。感谢赵世开先生对我的指引(胡壮麟1980:1-10)。
在悉尼大学攻读荣誉硕士(M.A. Honours)学位时,我的论文选题原为研究澳大利亚英语的特征,导师Halliday不太赞同,认为我超不过澳大利亚本土出身的研究生。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改为研究汉语的语篇特征。回国后我将主要精力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使得该学派的理论在我国得以发扬光大,并对国内的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5. 学科负责人的责任和担当
就本人研究而言,我回国后曾向赵世开先生表示想参加“中国语言学会”的意愿,但被他劝阻。他认为我应该把精力放在研究上,不要急于参加学会。我认为他的建议是中肯的,与此同时,我也尽量回避在北大召开各种学术会议,让大家少一份负担,多一点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
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曾陆续成立“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后更名“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在澳大利亚留学后期,北大西语系领导便通知我已被推荐为“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的委员。待我回国后获悉,由于我的职称是“讲师”,没有获得教育部的批准。
至于“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北大有李赋宁先生和另一位老师参加。虽然我不是委员,但李赋宁先生每次与会,总是把我带上,因为我熟悉北大的英语教学情况。不久后,教育部增添我为委员,并担任英语组副组长,有趣的是,我这个当初没有资格参加“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的讲师,晋升副教授和教授后,被选为“副会长”。
在此期间,我的科研体现在3个方面:(1)制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2)制定高校英语专业的测试大纲;(3)与山东大学李延福教授共同主编《语言学教程》(第一版)。这里,我要感谢许国璋先生对我的批评。在制定测试大纲时,选定十来所大学参加测试,我们测试组在暑假阅卷并讨论总结。在向许先生汇报时,我流露出不满的情绪:一是我本人不懂计算语言学,而英语测试有赖于数据统计;二是这样的测试如果在全国展开并阅卷,那我就没有暑假了。许先生对我的批评可想而知。
6. 师生互勉
我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要求,我让学生自行选题,而不是像国外的导师那样,申请到课题研究经费后,让学生一起参加,自己是“老板”,学生成了“打工仔”。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提出她要写有关“语法隐喻”的博士论文。那时我对“语法隐喻”了解不多,但我没有要求她改换课题,而是自己也找有关书籍阅读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她的论文写作,最后她圆满完成研究任务,获得了博士学位。
没有想到的是,她获得博士学位离校前来到我家,怀里抱了一大摞书,说她就要离校了,把这些书留给我慢慢看,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效用。我后来写了好几篇有关“语法隐喻”的论文,甚至根据对这些著作的阅读在修订《认知隐喻学》的时候增添了“语法隐喻”这个章节(胡壮麟2020)。
从学生的研究中获得启示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有一点是肯定的,师生共勉!
7. 退而不休
1993年,系主任第二个任期期满之后,我向学校表达了希望卸任的意愿,并获得了批准。此后不久,苏州大学为了成立“中国符号学研究会”,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提出挂靠申请。乐黛云主任建议在“符号学”之前添上“语言”二字,以便于审核通过,同时推荐我代表北大挂名担任该会会长,因为此时我已不再担任行政职务,时间比较充裕。为了呼应学会的成立,我发表了《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一文(胡壮麟1994:49-57)。从此,开始了有关符号学的研究。
1996年,学校发布了教师63岁便可退休的新规定。我提出申请,也获得了批准。不料,当时主管外事工作的副校长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外语专业应当开展国别研究,指示英语系成立“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并明确让我挂名为中心“主任”,因为我是英语系最早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北京大学在 1998 年召开第 8 届全国澳大利亚研究大会时,我一连宣读了两篇论文,一篇研讨东亚危机中的澳大利亚(胡壮麟 2000a),一篇分析澳大利亚政府通过 West Review这一报告所表现出来的在政策上的有关变动(胡壮麟2000b)。由于每次会议都有论文宣读,到2016 年时,结集出版了《跨越太平洋——胡壮麟澳大利亚研究论文集》。
8. 新科技助力科研
1981年我从澳大利亚回国后,脑海中曾同时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我回国后要争取多参加学术会议,这样通过在会上宣读论文可促进我的科学研究。第二个观点是召开学术会议需要一些学校出头露面,费时费钱进行组织。因此,每当讨论下届会议在何处进行时,我总是躲开,怕与会者让北大英语系负责下届会议,给自己的单位增加负担。因此,时隔8年,直到1989年8月才召开了我国第一届系统功能语法大会。总之,在当时条件下,即使召开全国性会议,由于条件限制,与会者人数都非常有限。
2020 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影响了教学和学术会议的召开。未想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术界以线上会议的方式解决了这个矛盾。更未想到,由于无需支出会费和路费,讲学和学术会议竟然增多了,参加者也增多了。由于科技的进步,教师可以居家搞科研、整理讲稿,宣读论文的时间也增多了。线上会议交流大大推动了我的科学研究工作。2013至2018年期间,我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4篇,2019 和2020年为5篇,2021年猛增至9篇。最近,我为英语系汇报2022年的科研成果时,仍有论文6篇。
9. 长江后浪推前浪
很多老师注意到我为众多学者的专著写过序,至今共164篇。
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些专著的大部分作者是中青年学者。他们花了很多精力完成的论著,我应当鼓励,应当推荐。即使有不当之处,可以直言,帮助他们改进提高。有些著作是出版社引进的外文书籍和词典,我有协助推广国外名著的责任。“引进来,走出去”是我们国家出版事业的重要政策。
但还有一个考虑或许更为重要。这些专著给我提供了学习先进理论、把握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大好机会。毕竟自己年纪大了,去图书馆已有困难,在掌握网上查阅资料的先进技术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年轻学者。因此,我把写序的过程看作是自己学习理论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这些中青年学者的推动下,我得以步入知识的海洋。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10. 结语
本文来源:《外语研究》2023年第4期,图片来源:网络
感谢胡壮麟先生授权发布!
胡壮麟先生论文发表集锦
关注“语言学心得”公众号
后台回复“胡壮麟”可获取
胡壮麟先生论文发表集锦文档
往期推荐
语言学人|袁博平:语言习得与中文语言项目
语言学人丨刘 珣: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法
语言学人|蒋 楠:“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
语言学人|白乐桑:国际中文教育在法国的学科化建设
语言学人 | 李宇明:语言研究和语言规划:中国的,世界的
语言学人|胡壮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语言学人|乔姆斯基: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语言学人|柯理思:行走在研究和教学之间
语言学人|戴庆厦:一直在路上——民族语言和跨境语言的调查与研究
语言学人|岩田礼:方言地理学的宗旨及其应用
语言学人|冯胜利:中西学术之思和语言研究之路
语言学人|黄正德:语法是生成的 兴趣是养成的
语言学人|袁毓林:让语言学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
语言学人 | 陆俭明:在不断的认知升级中研究和教学
语言学人|沈家煊:立足汉语特点的科学探索
语言学人|冯志伟:汇通文理,探索语言奥秘
课程推荐
2023-07-18
2023-07-17
2023-07-17
2023-07-16
2023-07-15
2023-07-13
2023-07-12
2023-07-10
2023-07-08
2023-07-07
欢迎加入
今日小编:的嘞着呢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语言学人”合集